正信佛教网|通灵佛教网  注册 | 登录 | 佛教词典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请佛到桌面 欢迎 的佛友 我要投稿
烧香图解 我要烧香 我要拜佛 我要放生 我要祈福 我要祭祀 我要忏悔 我要禄位 抄经本 印刷经书 结缘经书 留言
正信佛教网|通灵佛教网-法师开示-

仁清法师:11《地道》之大乘修道无学道

                       11《地道》之 大乘修道 无学道

  大乘修道:大乘的随现观就是大乘修道的定义。大乘修道、大乘随现观、大乘修道者心续之智都是同义词。随是跟随的意思,即跟随在大乘见道之后的现观。在大乘修道阶段,主要是不断地把以前大乘见道已经现观的内容反复地串习熏修。

  大乘修道的所断品为:断除16个修所断烦恼障及108个修所断所知障。

  大乘修道的分类为三:1、大乘修道根本定智。2、大乘修道后得智。3、非以上二者任何一个的大乘修道。

  1、 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已成为(大乘修道根本定智)自境之无我的大乘随现观,就是大乘修道根本定智的定义。

  其又分三:a、大乘修道无间道。b、大乘修道解脱道。

  c、非以上二者任何一个的大乘修道根本定智。

  见道无间道时,要对治的是遍计的执实;修道无间道时,要对治的是俱生的执实。

  修道无间道,有从初地至第十地的10个不同的无间道。

  A、既是大乘修道无间道,又是作为(初地修道无间道)自己份内粗粗粗品的俱生实执的正对治者,就是初地修道无间道的定义。

  既是大乘修道无间道,又是作为(第二地修道无间道)自己份内粗粗细品之俱生实执的正对治者,就是第二地修道无间道的定义。

  以此类推,到细细品之俱生实执的正对治者,就是第十地修道无间道的定义。一旦断除了细细品的俱生实执,就进入大乘的无学道。

  B、大乘修道解脱道:既是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大乘随现观,也是从与(大乘修道解脱道)自己同一座根本定之大乘修道无间道自己份内的障碍中脱离的无漏智。

  无间道、解脱道和后得智各有10个。但解脱道的第十个和后得智的第十个都已落在了无学道。

  从第二地至第十地的9个修道解脱道,虽然有初地的修道无间道,但没有初地的修道解脱道,因与初地的修道无间道在同一座根本定中的解脱道,是第二地的解脱道。

  C、不是以上二者之一的大乘修道根本定智。

  2、从大乘修道根本定智中出定之大乘随现观,在心续中具有(大乘修道后得智)自己的补特伽罗的心续中现行者,就是大乘修道后得智。

  3、不是以上二者的任何一个大乘修道。如大悲心、菩提心等。

  登移次第如下:见道后得位之后,再次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根本定智,与初地修道无间道、第二地的解脱道均是在同一座根本定中产生的,其后,产生第二地的后得智;其后则产生第二地之不是无间道及解脱道二者任何一个的第二地根本定智;在第二地的后得位后,再次平等地安住于空性之智、第二地的无间道、以及第三地解脱道,这些均在同一座根本定中产生;其后,产生第三地的后得智;其后,则产生第三地之不是无间道及解脱道二者任何一个的根本定智;在第三地的后得位之后,再次平等地安住于空性之智,第三地的无间道、以及第四地解脱道,这些均在同一座根本定中产生……在第十地的后得位之后,再次平等地安住于空性之智、第十地的无间道、以及一切相智,这些均在同一座根本定中产生。其中,将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第十地无间道称为相续后际之无间道,而透过它(相续后际之无间道)正对治细细品俱生实执之后,在断除细细品俱生实执的同时,转移至佛地。

  大乘无学道

  断除二障之智,就是大乘无学道的定义。大乘无学道、相智、佛圣者心续之智都是同义词。

可分为根本定智与后得智两类。二者是体性一而反体异。相智则可分为21类无漏智。若是相智,则必然是根本定智及后得智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