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佛教网|通灵佛教网  注册 | 登录 | 佛教词典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请佛到桌面 欢迎 的佛友 我要投稿
烧香图解 我要烧香 我要拜佛 我要放生 我要祈福 我要祭祀 我要忏悔 我要禄位 抄经本 印刷经书 结缘经书 留言
正信佛教网|通灵佛教网-佛教文化-文化杂谈

福建多元宗教信仰并荣的格局

福建多元宗教信仰并荣的格局

魏德东

福建宗教格局最为显着的特色,是民间信仰的发达。依据2009年的***数据,福建省传统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教、天主教、***教)可统计的教徒人数为112 万人,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6000多座。与此同时,福建省是全国唯一试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制度的省份,根据2007年的数据,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数以10万计,其中10平方米以上者2.6 万多座,均在***部门登记;纳入宗教部门试点管理的场所852 座,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场所328 座。

将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纳入宗教事务管理的范畴,是福建省的首创,其全面性的探索已有10年之久。与此相应,奔驰在八闽大地,最突出的景观就是民间信仰的高度发达。动物神、植物神、风神、雨神、天神、地神、石头神、生殖神、医神、瘟神、海神、祖先崇拜、忠臣崇拜、乡贤崇拜,不一而足,应有尽有。而一个村庄拥有10个以上的民间信仰场所,亦毫不鲜见。

福建何以有如此发达的民间信仰?许多学者作出了解释。比较经典的理由有:(1 )福建具有“好巫尚鬼”的传统,《汉书》称之为“信鬼神,重淫祀”;(2 )自然灾害众多,包括瘟疫、旱涝、台风等;(3 )社会矛盾复杂,战乱频仍;(4 )移民社会导致信仰多元;(5 )宋以后经济文化的发达,等等。

上述分析当然都有道理。问题是,这些因素并非福建所独有,但何以福建的民间信仰最具特色?此外,这些因素的简单叠加,也很难看出民间信仰存在与发展的动力机制。

依据宗教市场论,影响宗教变迁的关键因素是宗教供给。可不可以从供给方的角度作些思考呢?据此推论,福建民间信仰的发达,第一必然是有充足的民间信仰供给,也就是有足够的民间信仰的制造者与维护者;二是制度性宗教和主流意识形态薄弱,即大的宗教与文化没有对零散的民间信仰做出足够的涤荡、改造与替代。

回到田野,我们发现,福建有充足的民间信仰的制造与维护者,这是毫无疑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民间信仰中,信仰产品的供给者与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一的,很多小庙都没有专职的神职人员,神灵的诠释者往往也是倾听者,制造小庙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自己和乡邻。这一方面使得民间信仰的供给水准可能很难与制度性宗教、文化同日而语,但同时,在供给与消费的对应关系中,民间信仰的供给力量则大到近乎无限。

福建主流文化与制度性宗教的情况又如何呢?首先看官方教育的情况。现存史籍最早记载的办学是西晋永嘉年间(307-312 年),直到唐代以前福建人居官者都甚少;有宋一代,以儒学为核心的主流文化才在福建扎根,私学与官学并兴,通过科举而走上仕途者剧增。两宋300 多年间,福建人中进士者达5900多人,按人口比例居全国之首。新儒学旗手朱熹的出现,则标志着福建文化达到了主流文化的高峰。佛教的情况如何呢?西晋年间佛教传入福建,但到唐朝建立之时,佛寺才有50多座,不曾对福建民风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佛教对福建社会的信仰格局真正产生作用,应该是唐代以后的事情。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的塑型时期,之后又有两汉经学、魏晋玄学,还有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产生。唐宋时期,已臻中华文化的鼎盛。而直到此时,佛教与儒家文化才对福建产生真正的影响。此前漫长的历史时期,滋养福建人民精神世界的,就是斑斓多彩的民间信仰,并由此形成了闽越人独特的精神文化世界。及俟中原文化进入,虽努力“去淫祀,传道统”,但已难以动摇民间信仰的文化根基,并由此形成了福建多元宗教信仰并荣的格局。(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